2024年7月25日电(通讯员杨文轩黄亦锋)
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10名学生和4名老师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自7月16日开展为期15天的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,绿美巴市,共赴山水,此次活动收获颇丰。
内蒙古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,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措施,促进了区域可持续发展,为全国的生态环境保护贡献了重要力量。此次内蒙行,他们重走习近平总书记内蒙古考察之路,深入体会当地为加强荒漠化防治和推进“三北”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所作出的努力。在社会课堂中,受教育,长才干,做贡献,深刻学习感受到了绿意生态美的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成就。
他们前往被誉为“万里黄河第一闸”的三盛公水利枢纽,参观这座集灌溉、防洪、防凌、供水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枢纽。在这里,一幅幅生动的历史图片,一件件珍贵的实物展品,将团队成员们带入水利建设,防灾减灾,水资源管理的黄河治理故事中。正如三盛公水利枢纽前伫立的纪念碑所写:“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。”在参观的过程中,经济法学院的同学深刻感受到水利事业对于国家发展,民生改善的重要意义。
实践团队走进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,领略河套灌区水利工程的宏伟壮观,切身体会河套灌区灌溉工程这一“千年基业”的战略意义。在讲解员耐心细致地讲解下,他们回顾河套灌区水利工程建设的过往,理解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对保护生态环境,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意义。实践团队的全体成员希望通过此次内蒙古之行,使更多人能关注和支持水利事业,共同守护好这片珍贵的“千年基业”,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。
图为实践队参观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
实践团队成员黄亦锋摄
在被总书记亲切称呼“塞外明珠”的乌梁素海上,同学们了解到乌梁素海治理前后的巨大差异,切实感受生态环境治理所取得的巨大成效,更加深刻的理解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丰富内涵。实践越深入,成效越明显,信念越坚定,信心越充足。在党的领导下,巴彦淖尔人民所取得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令同学们叹服。
图为实践队在聆听乌梁素海工作人员讲解
实践团队成员黄亦锋摄
实践团队以热播剧《甄嬛传》为切入点,结合《民法典》《劳动法》等法律文件,分析剧情细节中的法律问题,为内蒙古师范大学实践团队展现一场别开生面的普法活动,让法律知识以一种更加贴近生活,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。为经济法学院实践团队的到来,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同学介绍蒙古族的传统服饰,演唱蒙古族歌曲,展现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的热情。此次交流活动,为两校学子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,增进友谊的平台,生动体现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族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。
图为实践队为内蒙古师范大学实践队普法
实践团队成员黄亦锋摄
走入美丽的纳林湖,同学们与纳林湖环保部门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。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纳林湖的保护措施,治理成效以及未来规划,让实践团队对纳林湖的生态保护工作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下,学习到生态治理的先进经验。走在绿水蓝天的纳林湖畔,同学们感受到生态治理的重要意义。同时,同学们与工作人员介绍环境保护法相关规定,共同探讨如何运用法律知识为生态保护。在交流过程中,同学们增进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,增强了社会责任感。
实践团队一行走进有着“中国十大最美乡村”称号的富强村,开展了为期两日的实践活动。在村史馆,富强村支部书记王红军为同学们亲切地讲述富强村历史沿革,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历程。同学们深刻了解到富强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,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艰辛历程,纷纷表示要继承和发扬前辈们的奋斗精神,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,努力成为有理想,有本领,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。在王书记的带领下,他们在富强村中心种植基地,参观现代农业成果,学习现代农业先进经验。绿油油的菜地,红彤彤的西红柿,长势正盛的藤苗,凝结着村民的辛勤汗水,展现了农民辛勤劳作,双手致富的累累硕果。团队成员纷纷走入田间地头,帮助农民采摘瓜果,亲身体验农业劳作。
图为实践队在富强村村史馆聆听王红军书记讲解村史
实践团队成员徐敏懿摄
巴彦淖尔之行结束,同学们表示将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生态治理理念,坚定担起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使命,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,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。
图为实践队在巴彦淖尔市同心锁前合影
实践团队指导老师来沅晖摄